學生常會問我一句話:「老師,大家都說『一分耕耘,一分收獲。』,但我覺得自己也很努力了,為什麼還看不見收獲?」
關於努力與收獲的大哉問,的確有很多種解釋。但就課業學習而言,應該是相對可控性高的事情。而許多認真的孩子,花出了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念書,卻沒有相對應進步的成績,這之中到底發生了什麼呢?
我看到他們在不斷的努力,表現卻不盡人意的挫敗中,漸漸失去了信心與熱情,覺得學習就是一場無法克服的任務。每每看到這些孩子,都令人心疼不已。如果能夠打通這些孩子的任督二脈,讓他們的學習起到「事半功倍」的效果該有多好呢?
【了解「舉一反三」的學習法,才能夠感受到學習的威力】
《論語.述而》中,子曰:「不憤不啟,不悱不發,舉一隅不以三隅反,則不復也。」孔子很擅長用問答法啟發學生,本書的作者李波先生也強調孩子要隨著不同階段升級學習方式,逐漸納入自己的思考。
在我的教學生涯中,碰到過不少學霸型的孩子,他們總是學的又快又好。很多人想要「依樣畫葫蘆」,卻碰了一鼻子灰。追根究柢,其實這些孩子是帶著「問題意識」在聽課,而不是單純跟隨著老師的講解而已。他們在課堂上不是只有做筆記和聽講,而是一邊去思考課本的脈絡在說什麼,為什麼要這樣安 排,明白其中的關聯性。當他們把握這些規律後,就能夠解決同一類的題目,並且加強自己的熟悉度與解題速率。
這點和作者所提及「舉一反三」的方法不謀而合,特別踏入國、高中階段,更著重學習的邏輯思維。如果沒有掌握這些學習原則的不同,即便是維持著以往的努力程度,可能也無法得到相同的成績表現。
書中還針對了考試策略做出介紹,也是令人十分受用的部分。試問在有限的時間,要完成考試解題,我們該如何安排解題優先順序?
我們常常會看到很多孩子卡在一個難題上太久,以致來不及完成後面的題目。而作者建議大家先快速拿下基本與中等題的分數,才能為難題爭取更多的時間,應用在學習策略上也是如此。
許多考生在準備大考的時候,沉溺於大量刷難題,但對於基本題的觀念與定義甚至不太熟悉,所以花了很多時間未見成效,孰不知道自己其實用錯了力氣。
【父母扮演的角色至關重要】
我常常聽到父母跟我說:「我的孩子好像都沒有自己的意見與想法。」但在他們在和大人對話時,卻又期待孩子「聽話」。我們是否允許他們有思考與回應的機會呢?還是覺得「你不懂」,或是「聽爸媽的就對了」?
這本書在最後的部分,把重心放在父母身上。父母雖然不能替代孩子學習,但爸媽的引導對孩子有極大的影響。焦慮的父母,又要如何安定孩子情緒?不相信孩子的能力,又要孩子如何認可自己?我看到很多學習表現優秀的孩子,其實父母都是享受學習的人。這樣的潛移默化,都在蓄積孩子的能量。
孩子的學習表現,需要父母的陪伴與影響。如果您認為自己或是孩子任一方尚未開竅,不妨來看看這本書,相信也會對上課方式與應試策略都會有所幫助。
【本文見於《開竅了,讀書會上癮》推荐序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