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美悅爸爸,我想和你談談孩子最近遲到跟上課的狀況。」
美悅是我班上的孩子,看起來秀氣又寡言的她,總是講話輕柔。雖然常常忘記帶作業,但在糾正時,態度也總是良好,和班上同學的互動也不錯。
但這樣的狀況始終持續。我也忍不住打給美悅的家長想了解一番。
「老師,你知道我們已經離婚了,雖然我也很關心小孩,但平常我也沒有住在家裡,對於他的常規和功課,我也很難約束他。」
「這點我清楚啦!但我最近常常聯絡不上媽媽,所以才想說先打給爸爸啊!」
「他媽媽現在很晚才下班啊!所以你打給他的時間,他應該都沒辦法接吧!」
「那美悅下課後,大多都一個人在家嗎?」
「是啊!之前幫他報了課後安親班,他就說很浪費時間,回來也弄到很晚睡覺,所以我這學期才取消,讓他自己安排時間。但很明顯他回家都在滑手機啊!」
「那爸媽要不要考慮,控管一下孩子的手機呢?」
「老師你不知道,上次他媽媽要拿走他的手機,他跟他媽媽大吼大叫,還把他媽媽壓在地上,把手機搶過來,說再這樣他要離家出走。他媽媽後來哭著跟我說我才知道!我很生氣啊!回去也罵過他了,可是我平常又看不到他,我是要怎麼辦?」
「這也太誇張了吧!他平常在學校不會這樣的啊!」
「那只是老師你沒看到而已,他在家對他媽媽的態度就是很差。上次為了媽媽不讓他吃泡麵,就乾脆一整晚都不吃飯。他媽媽很心疼,還跑去跟他道歉,要他好好吃飯。你說這個世界是不是反過來了?」
「這樣不太對吧!我比較建議爸媽應該要讓孩子很明確地知道『常規』在哪裡。像最基本的生活作息,到功課完成,手機使用。如果違反了,就必須剝奪某些權利:像是假日不能和同學出去,或是要限制手機的使用時間等等。」
「老師!你說的這是理想狀態啦!他媽媽如果做得到,你認為還會變成今天這樣嗎?」
你是否被孩子「情緒勒索」了
每次打這樣的電話,我都會感覺到特別地心疼與無奈。一方面心疼家長,在這樣親子關係中的無力。一方面又無奈家長不敢對孩子有明確地作為
而這也是種情緒勒索。(更多請見周慕姿:《情緒勒索》)
明明父母是照顧者,卻被孩子用許多勒索著。無論是揚言要自殘、逃家,或是不順己意就大吼大叫,導致父母在管束孩子上,變得綁手綁腳、小心翼翼。
在以前的社會中,父母可能不只一個孩子,經濟條件也沒有那麼地好,所以這樣的孩子在鬧脾氣的時候,例如生氣而不吃飯,可能會被父母忽視或冷處理。
孩子們便會很快地認知到:自己耍脾氣也沒用,肚子餓真的會沒有東西吃。
下次可能就不敢再隨意說出「我不高興,我不要吃飯」這種話。
但現在許多父母只有一個孩子,自然會投注大量的關愛。而且大部分的家庭,都必須依靠雙薪才有辦法維持生計。在這樣的狀況下,上班賺錢已經耗費掉大部分的精神。如果回家後,再碰上婚姻關係或是親子關係的狀況,真的會讓人心力交瘁。
所以許多事如果能夠「大事化小,小事化無」,爸媽可能就覺得讓它這樣過去好了。
而且在美悅的家中,媽媽對美悅一直有份欠疚感。覺得自己沒有維持好一個家庭,所以沒有爸爸在身邊,媽媽就想給美悅更好的生活。對於美悅的要求,都是答應居多。久而久之,孩子們便視許多事情為理所當然。
當然在這之中,有更多要處理的,可能是爸媽在個人狀態上的困境。這可能就要依賴著爸媽對自我的覺察,或是專業人員的介入。但在現行的親子關係中,是不能讓孩子養成能夠勒索父母的習慣。
約法三章,徹底執行
由於我對美悅的了解,我知道這個孩子是能夠好好坐下來談話的。
所以我建議美悅的爸媽,找一個時間,好好地和美悅坐下來,開門見山地談論現階段所碰到的狀況,爸媽的想法與處境,和孩子一同討論該如何解決問題。
但也不需要期待一開始的狀況就會大幅好轉。因為親子關係會走到今天的地步,絕對是冰凍三尺,非一日之寒。所以妄想能夠在幾週,甚至幾個月內就要改變十幾年來的狀況,當然是沒有那麼容易的。
但如果現在不去做,那麼一旦過了國、高中時期,等到孩子開始離家上大學時,大概就更難有施力的地方了。
而最重要的,是在約法三章後,「徹底執行」。
如果說好違反規定就沒收手機,就必須堅持到底,甚至停話停網路都是必要的,沒有討價還價的空間。
當幾次之後,孩子知道你不是在開玩笑的,他們就會知道該如何遵守規矩。
當規矩逐步建立起來後,才有辦法再去修補親子關係。
親子關係,建構在溝通與原則之上
也許一開始爸媽會覺得非常痛苦,因為會面臨孩子很大的反彈和情緒。但在逃避之前,請你先跳脫現在的這個角色,好好地思考一下,自己是不是被孩子情緒勒索了?但為什麼管束孩子,卻變成爸媽最害怕碰觸的事?
很多爸媽太害怕和孩子之間的關係不好,所以對孩子們的要求照單全收。也許你們會減少很多衝突,但爸媽「監護」孩子成長的角色,也會在某些妥協和逆 愛中被犧牲殆盡。這樣的關係,又是爸媽樂見的嗎?
青春期的孩子,本來就容易情緒躁動。所以許多爸媽會疑惑著,為什麼在小學乖巧溫順的孩子,成為中學生後好像就變了一個樣。
正是因為他們的自主意識開始萌芽,所以家長在一旁,才要更提醒與約束著他們如何待人處事。
從「他律」到「自律」,老師和爸媽在做的,就是從旁協助。
常規的建立並不等於親子關係的破壞,父母的愧欠感也不等於無限上綱的包容。當爸媽清楚了這一點,就知道該如何慢慢調整,進而改善孩子的狀態。當爸媽真正堅持下去,就會發現,其實你的孩子,常常遠比我們想像的,還要聰明,還要有調整的彈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