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這陣子,我沒收了一位學生的手機。
在請他打電話給媽媽的時候 我本來以為他會因為自己的行為有點不好意思 語氣會稍微柔軟一點。
結果我感受到的,不是歉意,而是一種質問的態度。
「你什麼時候要來拿我的手機?」
那一刻,我有兩個感受交錯著。
一方面我滿驚訝的。 驚訝孩子覺得這樣跟媽媽說話,是一件 理所當然 的事。
另一方面滿難過的 因為電話那頭的媽媽,聲音聽起來很客氣。
我忍不住對他說:「你知道嗎?不是每個人都會這樣跟媽媽講話耶。」 旁邊一個同學也說:「對啊,我們家這樣講話早就被揍了!」
他有一瞬間是震驚的,因為那是他的習以為常。 也許孩子真的不知道,原來 語氣是會傷人的。
他可能一直以為: 「我只是心情不好」 「我只是說實話」 「啊平常不都這樣嘛!」 所以不覺得這有什麼。
但這種被「默認可以」的情況 久了就會讓孩子誤會這是合理的態度。 為什麼有些孩子講話口氣就是不好?
當孩子長期使用不耐煩、命令的語氣時,可能有這幾種原因:
1、從小沒被提醒:「這樣說話不可以」
有些家庭中,大人並不習慣用有禮的語氣溝通。
孩子接收到對話的方式就是:「講話不需要修飾、有事直接說」。
甚至會聽見爸媽對彼此說:「不是叫你早點弄好嗎?」 「你怎麼那麼慢有沒有搞錯啊!」之類態度不好的口吻
孩子在小的時候還不會怎樣,等到進入青春期 就會 有樣學樣,把這種語氣變成習慣。
他也許不是故意講話沒禮貌 只是家裡就沒人在意 有禮貌 這件事。
2、從網路或同學間模仿來的說話方式
除了家人,孩子還會模仿另一種語氣來源:網路或同學間
有媽媽跟我說孩子以前都還好 但進入國小高年級之後,態度變差,也變得很愛說髒話。 了解之下才知道是同學間的語言。
也有很多短影音中為了吸引眼球,講話語氣通常非常強烈。 例如:「你到底懂不懂啊?瞎!」 「我不管,你就照我說的做!」
孩子也會模仿起接觸多了的朋友或影片的語氣
他以為這樣才有力量、這樣才不會輸、這樣才是正常對話。
3、情緒來時,常常口不擇言
大腦在情緒高漲時,確實會暫時影響前額葉的理性判斷。 (特別青少年前額葉又還沒發展完成)
所以如果孩子缺乏情緒管理能力,他根本沒辦法好好說話。
他可能想的是:「我只是很煩!」其它他根本顧不到
因為他沒有學過,怎麼轉化情緒。
4、對外人很客氣,對家人發脾氣
有些孩子在外面還蠻有禮貌的,但一回到家就脾氣很大
因為他潛意識知道——「你會原諒我,所以我不用壓抑。」
尤其青春期的孩子 他們在測試自己的影響力,也在測試你會不會退讓。
而爸媽對他的怒氣沒反應,他就更覺得這樣對你說話是「沒差」的。
那面對孩子的「沒禮貌」,我們該如何讓他們「知道」呢?
1、 具體說出「語氣」而非「內容」
孩子想表達的事情可以接受
但你要讓他知道:
「我可以接受你想快點拿手機 但你剛剛的語氣讓我覺得不舒服。」
這樣,他會開始分辨「你可以有情緒」 但並不代表你可以用這種態度對待別人
「語氣」也是溝通內容的一部分,不能被忽視。
2、 設定溫和但明確的界線
「如果你要用這種語氣對我說話,那抱歉我不能答應你的要求
等你冷靜之後,想好要用什麼態度,我們再來談。」
媽媽也沒有使用吼叫的方式,而是告訴他:
愛也是有界線的,「尊重」也是你要學習的功課。
- 善用事後對話,避免當場對吼
當彼此都失控的時候,談「情緒怎麼表達」是不太可能的
所以 先讓彼此冷靜,等平復後,有機會再來和孩子聊這些內容
媽媽可以問他:「你知道你那樣說話,媽媽的感覺是什麼? 你可以說說看當時你的心情是什麼?
如果你想要媽媽去幫你拿手機,可以用什麼態度和說法?」
此外,這類的孩子也需要「可以怎麼說」的示範
這樣的對話,比當場吼叫更有用
同時也要教會他語言的力量,讓他知道:語氣好,事情更容易解決。
教孩子說話,是一場愛與界線的拉鋸戰。
爸媽不怕衝突、勇敢表達自己的感受 孩子才會慢慢明白 態度 和 語言 的重要性
尊重不是天生會的 ,是一次次被提醒出來的。
一個會說「請」、「謝謝」、「對不起」的孩子
背後一定有個願意不怕衝突、持續引導的父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