讀書筆記

【念書這件事】塵封已久的傷痛,來看《其實我們都受傷了》

getImage.jpg

請你試著回想一下,人生中很難過的情感關係是什麼?這個對象也許是家人、朋友,或是另一半。

那些讓你難過的經驗,現在是否還留存在你的記憶之中?經歷了這些日子,你是否覺得,自己已經從那段關係中走了出來?

但很多時候,因為太痛苦了,許多人會選擇壓抑、遺忘,要求自己很快的站起來,回到正常生活。但沒有處理過的傷痛,仍然留在心中,直到下一段關係的出現,該如何正視我們的心理受傷了,也就是這本書要和我們探討的。

作者蘇絢慧,是一名長年研究悲傷、依戀關係和傷痛療癒的諮商師。在他的早年生命中,也是不被寵愛的小孩。在擔心被遺棄的情況下,他很早就學會看人臉色,碰到事情也常想著如何與他人比較及佔有。長大後,看起來養成了堅強又獨立的性格,但他的內心,不相信有人能夠真正愛著自己。多年來,在關係中重覆挫敗,才讓他決定,好好研究這些議題。

書中提到,所有的關係,都必須回頭檢視自己的早年生活經驗,和我們的內在小孩對話。很多人在工作或社交時,都顯得能力十足,光鮮亮麗,然而一旦進入關係之中,才會表現自己隱藏的一面。

 

如果每個人沒有辦法正視自己的早年或曾經的傷痛經驗,沒有辦法給自己穩定的力量的時候,就會渴求他人的給予,不斷想找到更適合或是更包容的人。但如果無法滿足自己,他人即便有再多的回應與付出,我們仍然感覺到不夠及空洞,依然會不斷的索討,直到關係的破裂。

至於這種狀況該怎麼辦呢?在書中,作者也列出了十個要素,我們舉例說明:例如:

1、和伴侶的關係,應該是要視雙方各為主體的,沒有人是完美的,也不會有完美的照顧者出現。 如果想從「我」走向「我們」,就必須合作、分享、尊重。每個人都要先對自己負責,才能進一步對「我們」的關係負責。

2、在關係之中,如何真誠地承認自己的感受,平和地表達自己的需求,而不是用賭氣的方式,認為「他愛我,就應該要知道我在想什麼」希望別人能夠神準的猜測出自己的心意(通常這種結果都會讓你非常失望啊!)而很多人可能會覺得,我們也有試著和對方溝通啊!卻都沒有效果,甚至會吵架啊!這可能是因為彼此對於表達情感的界線模糊。其實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感覺,和表達自己感覺的權利。但對方只是在說出他的想法,我們卻很容易在這個時候生氣,因為我們對號入座了,所以把這些視為是他人對自己的指責,所以很容易用更大的情緒去反擊對方。久而久之,對方自然也不願意說出自己的感受了。

或是我們在說話的時候,顧及到對方的感受,例如老婆想請老公幫忙帶小孩,常常會說「小孩又不是我一個人的,為什麼都只有我在帶啊?」,可以把語句調整成「我上班也很累,很需要人幫忙,我們可以一起照顧我們的孩子嗎?」諸如此類的

3、很多受過傷害的人,在進入下一段關係時,都會傾向保護自己。當人沒有自信的時候,不會相信自己和對方,更不願意去改變。在這樣的基礎下,很容易去算計誰付出比較多,或者是「我都付出那麼多了,所以你要怎樣怎樣」,用脅迫或是恐懼感去壓迫對方,控制對方,這其實都對關係是很大的傷害

《其實我們都受傷了》這本書,要幫助我們覺察出自己在關係中,是不是帶著以往的傷痛經驗前進,而這些傷痛,是不是阻礙著我們,擁有更健康而良好的關係。希望這本書推荐給每個曾經在愛裡努力,受傷的你。   

 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