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師工作 校園現場

班上孩子竟成立了「反老師」群組!當老師的好意全部都被視為惡意時,師生溝通該怎麼進行?

「嘉渝老師,你們班這次的運動會的表現很好耶!特別是進場造型,得獎真是實至名歸啊!」

「別提了,因為那件事,我跟我們班上根本就決裂了。」

「為什麼?」

看著一臉詫異的我,嘉渝老師娓媚道來整件事。

原來在運動會前,嘉渝老師就和他的班級說,大家要好好思考一下,進場造型比賽該如何規畫。同學們先是沒有任何的意見,當然也就沒有任何的行動。

等了兩、三週,眼看運動會就在眼前了,嘉渝老師開始著急了。

他實在無法坐視這個狀況不管,所以他就發聲了。

「同學們如果沒有任何想法的話,那就按照老師我的想法進行了。」

而嘉渝老師所想出的裝扮非常吸睛,但因為要扮老扮醜,所以引來了同學們的反感。

「你知道嗎?他們甚至成立了一個『反老師』的群組。」

他們甚至在比賽前,當著我的面告訴我:「老師你叫我們扮成這樣,實在是太過份了。」

看著那面豔紅的錦旗,好像也流淌了一些受傷的血漬。

【對老師有意見,就來成立一個「反老師」群組吧!】

LINE的標誌

自從社群媒體興盛後,大家很容易就能夠建立群組,在私下交換個人意見。這本來就是網路世代很習以為常的一種方式,但有時候也會成為許多反動意見的溫床。

很多時候孩子們的反動,是來自一種「被管很煩」,或是對某件事情不高興,就衍生為「老師就是個討厭的人」的全盤否定。一旦產生這種印象,那老師就很容易動則得咎。

有時候當一個人發聲,其它人跟著附和的時候,好像就變成了一種群體意識。

如果只是私下抱怨倒還好,但很多時候會形成一種班級風氣。同學們之間的冷言冷語或是敵意,讓老師和同學們漸行漸遠。當老師的好意全部都被視為惡意的時候,那整體班級的前進就很容易停滯不前了。

【孩子們你可以表達意見,但該用什麼方式?】

「他們應該不是針對你啦!只是這個年紀的孩子非常愛面子,要叫他們扮醜扮老,他們想到的第一件事,就是會被其它班的孩子揶揄。一旦想到這個,他們的理智線就會斷掉,當然也就顧不得為班級爭光這件事。」

「唉!我只是覺得很心寒。我不想他們什麼都沒有做的走進會場,但他們卻不領情。」

很多時候,老師和學生間的關係如此微妙,一不小心,就會破壞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關係。

身為大人的我們,兼負著指導及引領的角色。所以很多的狀況,我們無法坐視結局不管。但青春期的孩子不見得能夠懂事地理解。面對孩子的不領情,甚至是反抗,老師真的很容易有「真心換絕情」的感覺。

老師們的好意與熱情付出,反而遭來孩子當面的嗆聲或背後的謾罵,心裡的受傷,恐怕只有經歷過的人才能理解。

在班級經營中,每個老師都是戰戰競競。所以和孩子們建立信任感,可能是我在帶領新班級的第一步。

而每天的日記,就是我們對話的最佳場域。

我會告訴孩子們,如果你們對班級或某些事有什麼不滿意的地方,就可以反映在小日記上。當然,老師也會希望你們用「委婉」和「客觀」的言論來說明這些事。

就如同你們被同學糾正時,如果他們太過不留情面,你是否也會感到受傷?

用「同理心」提醒孩子,也會讓老師們在接收到孩子的意見時,不會那麼衝擊。

其實不諱言,每個老師都一定會遭到某些同學的批評和不認同。就如張愛玲說的:「不管你再好,也總有個人不愛你。」套用在班級經營中,好像也有幾分道理。

而班級中的反對聲浪,如果沒有在星星之火時就加以處理,通常蔓延開來,都會是不可收拾的燎原火舌。

我曾經碰過很多直言進諫的孩子,在日記裡洋洋灑灑地寫下自己的想法。我也會很重視他們的意見,和他們直接晤談,希望我們在「共同為班級好」這個前提下,取得平衡與共識。

也會用第三者的角度,針對他們提供意見的方式及語氣給予回饋。讓他們知道,能夠「適當」地表達出自己的意見,而不是流於情緒或謾罵,在現在社會是一件多麼重要的事。

當我同等尊重他們的意見,而非只是單方面要他們接受我的想法的時候,他們多半會有出乎我意料的反應。不只能夠心平氣和地接受,甚至會有孩子回應「我理解了,謝謝老師你跟我解釋這麼多」。

而嘉渝老師可能一開始在比賽的時間壓力下,並沒有想到這點,才會有這樣的狀況。我心疼著老師的用心良苦,卻遭來批評的受傷,也思考著該如何讓彼此有更好的互動,能夠共同為班級的活動付出。

也許製造孩子們和活動的共感,會讓他們更能理解老師是和我們站在同一個陣線,而不是老師成為勉強他們壓迫者。這樣對老師和孩子們來說,都是一場雙輸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