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期在Netflix熱播的韓劇《少年法庭》講述對少年罪犯的處決以及法律問題。
一個極度討厭少年犯的法官,完全不認同法律應該對這些少年犯寬恕,因而親自調查少年犯的案件,並進入地方法院少年法庭
少年犯在審判後應該獲得甚麼樣的懲罰或對待才叫適合呢?法律面前本應人人平等,但因未到法定年齡,即使犯了無可挽回的過錯,也可免於刑責?
除了探討《少年法》的適切性外,如何幫助與防範這些孩子的犯罪行為?有沒有什麼比較積極的作為,讓犯罪或不良少年逐漸修復和家長間的關係,甚至調整自己的行為?
讓人想提及這本《我不是不努力,只是做不到你滿意》
作者宮口幸治是兒童精神科醫師,提出很多孩子之所以會誤入歧途,可能由於家庭背景的限制,讓他們無從改變環境。在《不會切蛋糕的犯罪少年》中,提出許多犯罪少年甚至「無法均分蛋糕」,顯示他們認知功能如此不足。所以當一般人說著「只要努力,我就幫你」這種話時,其實他們更是陷入深深的困境。
如果這樣,是不是要孩子不要努力就好呢?但其實這可能也會扼殺他們僅存的自信心,代表他們真的是一無是處,那後到底該怎麼辦才好呢?
但如果不處理這些狀況,他們可能更會一步步走向毀滅的深淵,那身為父母及大人,到底該如何是好呢?
書中提出了幾項見解:
▍「努力的開關」,要從孩子心房內側啟動
■ 讚美能否發揮效果?重點是有意義的讚美
「無所謂的事誇獎100遍,他們也無動於衷,只有在他們賣力做事後,一句由衷的『謝謝』就能做他們感動。」
■ 有時候,默默守候才是最好的鼓勵。
■ 三大條件打開「努力的開關」───
❶安心的基礎:遇到困難時願意真心幫助自己的人,並能注意到自己的不安
❷陪跑員:陪伴與守護,讓孩子能夠真正相信有人願意接納他們,並肯定他們的改變
❸挑戰的環境:無論是回到社會,或是面對新的環境,犯罪少年通常很難一開始就徹底改變。能夠不以太嚴厲的態度對待他們,給予其犯錯與調整的空間。逐步建立他們的信任與自信,才有可能真的達到調整行為的可能。
幫助那些提供幫助的人
在少年屢勸不聽,看起來不知悔改的狀況中,很多家長、老師會先進入憂鬱的狀態。他們也是很需要得到肯定與鼓勵的的人。少年感化院與社工機構也要試著給予這些人協助。
《少年法》的定立,是因為少年的身心發展還沒完全,心性不夠成熟,容易衝動,很容易受外界或物質慾望的引誘、影響而犯法。認為如果用處理一般成人刑事的法律來辦理,對少年並不適合,所以用保護少年的出發點制定法律。
除了立法的討論外,我們如何幫助年輕的生命,避免他們誤入歧途,或是讓這些失落的少年找回人生的自信。都蠻適合參考這本《我不是不努力,只是做不到你滿意》